本网讯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我校师生积极关注全国两会动态,收看实况直播,认真学习两会精神,纷纷结合工作学习实际,畅谈感想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余晚霞: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全国两会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提振信心的基础上,将全面深化改革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基层党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显得尤其重要。一是瞄准发展目标,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创新贯穿于学院发展全过程。二是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将高科技贯穿于教育教学全领域。三是促进文化传承,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夏慧:全国两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马院院长,我深感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倍觉思政课建设的责任重大。我将从三方面践行会议精神: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将两会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合,第一时间进思政课堂和师生头脑。二是创新育人模式。立足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借助AI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三是勇担育人使命。以“四有”“六要”标准锤炼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能。马院人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行动,书写为党育人的时代答卷。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国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部署了创新驱动的重大牵引,强调了科技发展的基础工程。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核心,贯通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要在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中全面实施科技创新。AI赋能是高校使用科技创新成果正当时的教学科研实践,是提升教育培养质量的新兴工具、程序和方法。作为高校一名普通老师,投身科技热潮,赋能教学科研,这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裴艳丽:AI融入教育体系成为必然趋势,这一观点在2025年两会期间得到了多位代表的支持和强调。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应将AI能力纳入新课标,并建议系统构建AI时代的人才画像和培养体系,“培养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的新人类”。AI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教育领域的面貌,更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角色定位及专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在教学方式上拥抱变化,积极探索AI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角色定位上努力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成长伙伴,在专业发展上持续学习,紧跟AI技术前沿,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跨学科融合能力。面对AI融入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共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陈永典:2025年全国两会吹响奋进新征程号角。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与高水平开放等核心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锚定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强调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及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青年需增强风险意识,夯实专业能力,在全球化浪潮中贡献智慧。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在两会备受关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等政策彰显执政为民理念。立足岗位应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倾听诉求、解决急难愁盼让政策落地生根。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立足政治逻辑与理论深度讲透两会精神,更要以创新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青春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光彩。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高京:作为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将立足红色沃土,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依托AI技术构建“红色基因数字资源库”,让红色教育更鲜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运用智能排课系统优化“理论+实践”育人链条,通过AI学情分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运用会议纪要自动生成、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技术释放人力,让团队更聚焦于育人创新。以“精神铸魂、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思政教育特色范式,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思修形策党支部书记蔡潇:2025年两会使我倍受鼓舞。迈入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而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在“魂脉”与“根脉”的融合中生发出璀璨的文明之光。当我们的文艺作品、时尚电影也漫步世界舞台的时刻,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文化强国必将实现,我们百年奋进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终将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主任王龙: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文化自信”的璀璨绽放,无不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伟力,也为讲好思政课注入鲜活的时代养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工作部署,我将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把“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共同富裕价值导向”等政策精髓融入课程设计,用青年时代话语讲透“制度优势为何能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我将以两会精神为灯塔,在学生们心中播撒“强国有我”的信念火种,引导学生们在辨析社会热点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余延池: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中共党员,我深感使命光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与许慎“教者效也、育者善也”的阐释相映生辉,更与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一脉相承。我将秉持“教育本质在育人”的理念,将思政课堂化为培根铸魂的熔炉:传马克思主义大道,授社会主义伟业之基,解时代发展之惑,更要身体力行示范仁爱之心。以“先照亮自己”的觉悟精进修为,用“为人演说”的实践智慧润物无声,让每个学生既成为真理的追寻者,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教育强国的密码,正在于唤醒每个生命向上向善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3级研究生徐丛林:作为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我们立足教育变革的时代浪潮,以专业视角解读两会精神,探寻思政教育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路径。两会不仅是政策风向标,更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与实践方向。我有三点深刻感悟:一是技术赋能教育:从数字素养到伦理反思;二是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与公平诉求的交织;三是协同育人:构建“大思政”生态圈。两会精神为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指明方向:我们既是政策解读者,更是实践创新者。未来需要以技术为翼、以公平为基、以协同为网,将两会提案转化为育人动能,在培养“四个自信”青年的征程中彰显青年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4级研究生黄锦桦:2024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并进,新能源汽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产销两旺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等。展望2025,科技创新仍是核心驱动力。期待国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深化教改优化跨学科培养,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我们肩负时代使命:在科研中攻坚克难,聚焦领域突破;在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科普讲座启迪乡村学子,运用专业知识指导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两会凝聚共识,擘画蓝图。我们必将以实干践行使命,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中贡献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现代化强国书写奋斗篇章,以青春之我共赴发展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101班学生吴金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一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深刻感受到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也愈发明确新时代青年党员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让我更加明晰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坐标。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我将始终牢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的初心,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课堂上夯实理论根基,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创新中贡献青年智慧。我们支部全体成员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勇做教育强国的“螺丝钉”、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文化传承的“火炬手”,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301班学生曹术佳:全国两会在全国教育大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子,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部署的历史穿透力。回望教育领域改革成就,“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教育,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催生创新动能,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两会”擘画的2035年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将立德树人置于核心地位,强调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数字化战略,展现出系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智慧。教育强国建设是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新时代青年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接续奋斗,让青春在教育改革的壮阔浪潮中绽放绚丽之花。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