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极目新闻:百校千馆我来行丨农耕文化新体验!小学生在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探秘”传统农耕

来源:极目新闻

“同学们,这件‘龙骨水车’是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它曾是大别山地区灌溉农田的重要工具……”3月22日,湖北黄冈市明珠学校的10余名小学生和家长们走进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沉浸式感受农耕文明的千年传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走进博物馆

感受农耕文明的千年传承

活动现场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每一件农具都承载着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博物馆讲解员杨梦珂通过实物展品,向学生们展示了从原始石犁到近代铁锄的演变历程。当看到按比例复原的传统厨房时,学生们纷纷惊叹于茅草屋顶和夯土墙的工艺细节。“这种‘土灶台’不仅能做饭,冬天还能取暖!”五年级学生余承浩指着厨房区域说。

此外,展馆内陈列的农具展区,展区内,一件形似木马的“秧马”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这不是玩具,而是宋代插秧神器!”讲解员向大家介绍秧马的使用方式——农民伯伯们利用底部的滑板在泥田中滑行,既能减轻腰部劳损,又能提高插秧效率。四年级的李嘉浩笑道:“感觉像在稻田里‘骑马打仗’!”此外,展柜中陈列的风车等农具也引发了学生们的感叹,“农民伯伯真是‘全能发明家’!”

活动现场

开启小课堂

巧手缝制虎头帽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的小课堂,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用超轻黏土制作虎头帽。“虎头帽的造型讲究‘三庭五眼’,耳朵需挺立才显威风。”陈老师手持示范作品,演示揉捏塑形技巧。学生们挑选朱红、明黄、玄黑三色黏土,先揉搓软化材料,再用塑料刻刀雕出虎头轮廓。尽管有些孩子是第一次使用超轻黏土,但经过1小时的努力,一件件憨态可掬的虎头帽作品被制作出来。“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弟弟,希望他像小老虎一样勇敢!”四年级学生申佳伦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今天的活动让我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五年级学生范一诺在分享会上说道。主讲老师陈彬冰总结道:“通过实地参观和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农耕知识,更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意义。”活动尾声,学生们戴着自制的虎头帽,在博物馆前的农耕广场合影留念,为这场文化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春末夏初,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邀您共赴春日之约。即日起至6月15日,每周末下午,博物馆将开放多场专题活动,欢迎大家参与。通过“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公众号平台预约,即可免费体验农耕探秘与非遗手作,快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吧!

新闻链接: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36396&fromFlag=1&cId=0&tencentShare=1&uik=N8UMplaj&share_plat=wechat&sec=ad5bf017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03-23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