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中国教育报:“U—S”协同育人 培养数学建模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U—S”协同育人 培养数学建模人才

杨族桥 周学君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通过15年探索实践,打造出了基于“U—S”实践共同体的数学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这一改革实践既回应了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也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构建“U—S”实践共同体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数学建模教育方面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三重脱节”,即学科知识与建模实践脱节导致“讲台难上”,高校培养与中学需求错位造成“供需失衡”,职前职后发展割裂形成“成长断档”。为进一步解决这些痛点,提升“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成效,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教学平台,自2012年起系统构建“U—S”(“大学—中学”)实践共同体,通过与黄冈中学等名校深度合作,从多个方面创新打造“双导师制+双课堂链+双循环场”培养架构。

  一是跨界师资共建。学校聘请数学建模竞赛指导专家、县域高中一线资深骨干教师等担任研究生导师,组建“高校教授+中学名师”的跨界导师团队。

  二是多维平台共享。学校与黄冈中学共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与县域高中罗田县实验中学等共设数学建模活动室,贯通大学建模实验室、中学素质班课堂、社团活动室等实践场域,构建“案例研习—教学设计—实战演练”的螺旋式培养路径。

  三是进阶人才共育。实施校内外进阶培养计划,数学教育硕士生在校内参加数学建模集训,并全员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校外深度参与黄冈中学和县域高中数学建模社团、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建模活动指导。

  打造“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通过持续探索“U—S”协同育人实践,学校已建成数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材体系和育人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学校以培养优秀高中数学教师为目标,以数学建模为驱动,找准学科研究方向,优化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学建模的核心地位,形成既具学科特色、又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本科低年级的基础和通识教育,本科高年级实行专业核心课程和数学建模课程的模块化培养。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提前开展科研训练,为数学教育硕士准备优质生源。在研究生复试中,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为在校研究生开设多个方向的数学建模类选修课;鼓励研究生课题组开设数学建模类自修课。此外,该课程体系还重视进行科研实践,强化学科交叉,开展创新思维锻炼,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等。

  构建实践体系。学校构建“大学赋能中学建模教育,中学反哺硕士实践教学”的双循环实践体系。在校内,依托数学建模实验室、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模拟训练;在校外,研究生直接参与黄冈中学素质班建模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组织等,在县域高中指导开展高中数学建模活动,普及数学建模知识。

  构建教材体系。学校紧扣“中学需求导向、建模能力递进”原则,构建特色化教材体系。由高校教授、中学名师、数学教育硕士生组成“三方编委会”,联合编写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案例等特色教材。教材突出“中学建模教学法”,融入黄冈中学“一题多模”经典教学案例;硕士教材增设“中学建模课程”模块,包含校本课程开发工具包、建模教学评价量表等实践工具。每年组织数学教育硕士生在实践基地采集新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众筹—高校加工—中学验证”的流程实现教材内容迭代。

  构建育人体系。学校以提升数学教育硕士创新素质为目标,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实践融通,设计了与创新素质相匹配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尚师表、勇担当、秉诚朴、图自强”的黄师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通过建设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参与国际会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的学术评估、实践成果展示和综合素质测评,确保育人体系的有效实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构建的基于“U—S”实践共同体的数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黄师方案”。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这一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新闻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4/02/content_144746_18402304.htm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04-02

返回原图
/